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1课时 素养目标 1.能够借助相关资料以及教具、学具等,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通过比较身边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知道经线的特点,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4.利用地球仪,知道经度的分布特征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分布特征。 难点 东西经度的分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阶段 臆想阶段 推测阶段 验证阶段 人造卫星探测阶段 古代人凭直觉认为_____ 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_____ 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0世纪,人类从太空观察地球,_____地球是一个球体 2.现在人们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千米,表面积约为_____平方千米。 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_____,制作了地球的模型———_____。 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_____。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_____,与北极对应的点叫_____。 知识点三:经线和经度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_____,叫经线,也叫_____。经线指示_____方向。 2.0°经线被称为_____,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_____,称为东经和西经,分别用“_____”和“_____”表示。 3.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_____个半球。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_____组成的经线圈;从20° W向东到160° E为_____半球,从20° W向西到160° E为_____半球。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1.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球体 确证 2.6 371 4万 5.1亿 知识点二 1.缩小 地球仪 2.地轴 两极 北极 南极 知识点三 1.半圆 子午线 南北 2.本初子午线 180° E W 3.两 4.20° W和160° E 东 西 【合作探究】 1.【游戏———回顾历程】 四人一组,分别模拟中国古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说出他们各自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说说感悟。 2.【身临其境———数据运用】 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做比较,直观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大小 比较项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约相当于_____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 000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约相当于_____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 约相当于_____个篮球连在一起(篮球半径约12.7厘米) 3.【地理实践———制作简易地球仪】 请参照教材“活动”的步骤要求和图1.10,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 ② ③ (1)在简易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2)除用泡沫球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3)说一说自制地球仪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4)结合地球仪,说出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变化规律,指出东西半球的范围。 参考答案 1.①中国古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②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太阳、月球旳形状是球体,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 ③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航天员: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球体。 感悟:地球认知漫长,科学探索艰辛。 2.72 857 142 857 100 000 5 000万 3.(1)略。 (2)橘子、橙子等呈球形且不透明的物体。 (3)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认识经纬线的分布特点,了解地球的面貌,等等。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