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55964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31031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世上疮痰,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话圣著千秋。 -朱德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苹堂犹是 杜陵春。 -成都草堂对联 叫嚣隳突吏何怒 牺牲幽咽民何苦 杜 甫 石壕吏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2.通过朗读与体会,深入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公元712 - 770),字子美,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_现实主义_诗人,他的诗 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 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 史”,他本人 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 圣" 以诗话境,以苦话圣 走进诗人 公元758年的冬天,大唐帝国正经历着 一 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 — 安史之乱。这 场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引发的叛乱,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中原。唐军在邺城(今河 南安阳)围攻安庆绪,胜利似乎触手可及。然而,史思明的援军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唐军 的胜利梦,使得唐军在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郭子仪等将领不得不退守河阳(今河南 孟 州 ) , 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从洛阳出发,踏上了前往华州的路途。他历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一 路上所见所闻,无不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景象 。 他的心,被这 一 路上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深深触动。 《 新安吏 》 《 潼关吏 》 《 石壕吏 》 《 新婚别 》 《 垂老别 》 《 无家别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讲述了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 官吏在石壕村民家强行征兵 的 故 事 。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叙事诗。说说这首诗写了 一件什么事 妇人随军做饭 官吏妇人 时间 地点 事 件 结 果 妇人家 晚上 抓壮丁 人 物 请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找到叙事线索。 暮 ———投 宿———有吏夜捉人 夜久 请从吏夜归 天明———启 程——— 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夜 ———住 宿——— 听妇前致词 时 间 顺 序 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有何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强 调 吏出场的态 度和反应 两个“一何” 品妇之苦 妇出场的态度 和反应 对 比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境困难,困窘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晚景凄凉应征之苦 品妇之苦 苦 老妇人“苦”在何处 就诗文来看,主体是老妇,为何诗名《石壕吏》,而非《石壕妇》 藏 问 于 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 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明写老妇,暗写差役。 请根据老妇“致辞”的内容,设想出差吏的问话。 石 壕 吏 :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 石壕吏 :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何人室内啼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令其母来 老 妪 :必要交一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为老妇一家而哭 为天下百姓而哭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1.表明差役凶狠残暴,老妇凄凉苦楚的句子是: 吏呼一何怒 妇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