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情境探究型教案 (建议配套“《走近法律》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进法律》由《我们身边的规则》和《生活离不开法律》两目组成。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众多规则中,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的区别与共同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与情景、讲故事等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帮助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与情景,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调试自我、展现自我。 活动探究法———通过讲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3)讨论、归纳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整堂课后的所想所感进行讨论、归纳,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违法犯罪的相关图片和案例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的图片、案例等素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思考: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 这两幅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学生集体感受、思考,导入新课。 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 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