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到熟悉的乡土世界 —《乡土中国》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创作背景和全书框架。 2.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 3. 激发学生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兴趣,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 (2)理解《乡土中国》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2. 难点:引导学生克服对学术著作的畏难情绪。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窥乡土 1. 导入 展示乡村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提问:“提到乡村,你脑海中首先浮现出哪些画面和词语?”(学生可能回答:宁静的田野、淳朴的村民、破旧的房屋等) 教师引导:“大家对乡村都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看看他是如何深入剖析中国乡村的。” 2. 背景介绍与全书概览 简要介绍费孝通先生写作此书的时代背景、学术目的以及田野调查方法。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 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 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 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査》《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乡土中国》的章节结构和各部分大致内容。 《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 《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提问:“从目录看,你推测这本书会从哪些方面解读乡土社会?” 学生回答(可能会提到:乡村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推测都很有道理,这本书将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揭示乡土社会的奥秘。” 活动二:方法探秘 1. 阅读方法指导 讲解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如批注法、梳理关键概念、总结段落大意等。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如展示一段书中的文字,现场进行批注和概念梳理。 (1)批注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评价等。 比如在书中读到“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以批注“安土重迁这个词准确地概括了乡土社会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坚守,让我联想到了很多老一辈人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例子”。 (2)梳理关键概念:学术著作中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重要的概念,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比如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差序格局”这个关键概念,要梳理清楚作者对它的定义“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并与“团体格局”进行对比,理解其在论述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提问:“大家在平时阅读中用过这些方法吗?有什么心得体会?” 学生分享经验,教师补充和强调要点。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在阅读学术著作时,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以如何解决?”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参考:可能碰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1)遇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