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作者的游踪与情感变化,品味文章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2.细读分析,分析作者如何写景,体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巧妙。 3.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怀,感受写景蕴含的独处之美。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书写江南采莲旧事和《西洲曲》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涵咏咀嚼,推敲字词,品味语句。 2.点拨引导法:引导学生规范表达,在学生遇到阻碍时适时点拨重点。 3.情境创设法:创设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有《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春华秋实:指春天开花,秋天结实。比喻①有付出才有收获;②时间流逝,岁月变迁。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就是春华秋实的含义。———学者 余世存),字佩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西门豹性情急躁,所以佩带柔韧的皮带来提醒自己从容;董安于性情迟缓,所以佩带绷紧的弓弦来鞭策自己敏捷)。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另一景近春园的荷花池。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近春园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立朱自清教授的塑像。下面,我们从朱自清笔中去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二、课文欣赏 (一) 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状物散文一般以“物”或情感为线索,抒情议论散文一般以情感变化或对某事物的认识为线索。 《荷塘月色》也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你认为是什么? 1、以游踪为线索:想荷塘———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 想荷塘: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以情感为线索:不宁静(1)———宁静(2-5)———不宁静(6-10) 《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1)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这句话是文眼,放在开篇第一句,直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2)宁静:“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第3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借景抒情,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