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潼 关 义务教育教学科书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读诵诵读之 湖南省安乡县深柳中学 龚晖灵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受少年谭嗣同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知道作者是谁吗?谭嗣同。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从故乡湖南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当时他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荣光。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知识链接: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秦岭。《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文体知识 体裁:七言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字词读音 潼 ( ) 簇( ) 散 ( ) 嫌 ( ) tóng cù sàn xián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指潼关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黄河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拘束 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文本探究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不言高度而高度自见 视觉 听觉 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以动写静,拟人 点明时令 ①拟人、侧面描写②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③第一句不直写关城高险,而以“高云”烘托,独具匠心,写出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的特点。第二句写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④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