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9262

【核心素养目标】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501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5-2 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这篇文章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短短几百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和道德准则,是儒家 “修齐治平” 思想的重要体现。它阐述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即通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 “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 “八条目”,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发展的体系。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家国情怀以及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本之一。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 “明”“亲”“止”“本末”“壹是” 等实词,“之”“其”“于” 等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 “其在亲民” 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文中严谨的论证结构和条理清晰的行文思路,模仿其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议论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 “三纲领”“八条目” 内涵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性看待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局限性。 借助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分析,如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的层层递进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之美,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会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内涵深刻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 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所蕴含的儒家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之美,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展现的胸怀天下、积极入世的情怀,激发学生对高尚道德品质和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 “仁”“义”“礼”“智”“信” 等在文中的体现,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个人品德修养、家庭美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的字词、句式,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如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翻译全文。 深入阐释 “三纲领”“八条目” 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和逻辑体系,体会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理解其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思考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局限性,使其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避免对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和机械接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帮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抽象哲理和精神境界,如 “止于至善” 的境界追求、“格物致知” 的实践方法等,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形象化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儒家经典著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