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9273

【核心素养目标】7《兼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1081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兼爱《墨子》 《兼爱》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节选自《墨子》。本文集中体现了墨子的 “兼爱” 思想,这种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 文章开篇提出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以治天下为出发点,引出对社会乱象根源的探讨,即 “不相爱”。然后通过层层论证,从父子、兄弟、君臣等不同的人际关系角度,阐述了 “不相爱” 导致的种种恶果,如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等。进而提出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的解决办法,并详细阐述了 “兼爱” 实施后的理想社会状态,“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从文体上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结构严谨,善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如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这种整齐的句式使文章条理分明,观点鲜明,同时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结构、论证方法以及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等知识都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 “焉”“疾”“当”“所以” 等实词的用法,“宾语前置”(如 “何陋之有”)等特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和说服力的写作手法,模仿其句式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感染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墨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通过对 “兼爱” 思想的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墨子散文简洁质朴、逻辑严密、气势充沛的语言之美,以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结构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实际情况,对 “兼爱” 思想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和阐释,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创新意识。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入理解墨子 “兼爱” 思想的内涵、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当时社会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 “兼爱” 思想的现代价值,如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等方面的启示,培养学生传承文化、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理解文意,能够准确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前提。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墨子 “兼爱” 思想的核心内容,即 “不相爱” 是社会乱象的根源,“兼相爱”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以及这一思想在文中的具体阐述和论证过程,体会古代思想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理性思考。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墨子 “兼爱” 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古老思想在当今时代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能够将其与现代的价值观和社会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和转化,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体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