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弹高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验收集数据,在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验中的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积累猜想体验、小组合作、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合作测量、收集数据、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 难点:分析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数据记录单、篮球、乒乓球、 学生: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反弹高度。(板贴标题) 二、课前实验数据分析、初探数据差异的原因 师:由“球从高处落下会反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了这些问题。经过思考会产生猜想,有了猜想之后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是的,通过实验取得数据,从数据中发现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课前,请大家进行了实验并记录了实验数据,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投屏展示2份学生作品,请学生进行分享) 师:根据这两名学生的数据,你有何发现? 生1:不论哪种球都应该是这样的规律。 生2:反弹高度跟下落高度有关。 生3:不用手接球的话,弹起的高度会越来越低。 生4:只要是篮球,最后一行的数都差不多。 师:个体数据太单薄,老师想把大家的数据统计在一起看看。又有什么发现?(记录10名学生数据) 师:高度数据接近吗?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生1:篮球没充满气,弹不高。(你的生活经验很丰富) 生2:用的球不一样。(有价值的考量,球的材质也是影响反弹高度的一大因素) 生3:下落的时候有可能手用力往下拍球了。(施加外力也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师:看来,影响反弹高度的外在因素有很多。如果真像大家分析的那样,这组数据还能不能更客观地呈现出本该有的规律?(不能) 师:要想拨开云雾见月明,我们还能怎么调整? 生4:拿同样的球;生5:让球自己落下;生6:控制变量。 小结: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以此来减少外在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二、课内现场实验,再探数据差异原因 衔接语: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们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呈现) 1.活动一: 实验安排:第一小组至第四小组用篮球作为实验器材,第五至八小组用乒乓球作为实验器材。每组按照实验要求中的高度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发现,最后全班汇报。 师:(拍所有数据记录单,先放篮球一张,再放3张。)这次你发现了什么?是否有接近的趋势? 生:我们小组的发现是....... 师:乒乓球数据是不是也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呢?一起来看看。 师:那我们再测一次,猜猜看第四次的情况会是怎样?(师生合作做实验) 师:出现这种情况,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空气阻力、摩擦力、能量损耗) 师:(找出极端数值)还有哪些细微影响需要注意? 生7:量高度的时候,手不能晃的太厉害,会影响高度。 生8:尺子要贴到墙根,拉直,这样测出的高度会准确一些。 生9:反弹高度不好观察,要多测几次,减少误差。 小结:不断地规范操作,才能不断地接近现象背后的规律。 2.活动二:现在请每个小组都用篮球来作为实验器材,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记录反弹高度,看看能得到什么发现? 生:反弹高度大致是下落高度的五分之三。 3.分享科普知识 三、畅谈收获 师:猜想如果一直延续,那探究就不会止步。今天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生:滔滔不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