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时间线贯穿爱国主题,导入从最近学过的屈原开始,再到收尾时的南宋岳飞等,清代林则徐,再说到现代的我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典故与对比的含义。 3.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典故与对比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古往今来,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还是唐代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这个人就是南宋的陆游。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任务一:知人论世,感悟爱国 1.了解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20岁树立志向,意气风发,势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48岁襄理军务,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68岁闲居山阴,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年近70岁,倾诉衷情,感慨“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2岁年过古稀,仍系国家,悲叹“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85岁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20岁: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清瘦的读书人)。”20岁立志而意气风发。48岁川陕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在幕中襄理军务,在《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写下“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漫天风霜拂过脸庞,手指被冻地抬不起来,即使在严寒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68岁闲居山阴壮志难酬,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年近70岁,《诉衷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沧洲”即靠近水的地方;72岁《陇头水》“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借“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备,不图光复,引出自己无法报国;85岁示儿仍心念国家。) 2.创作背景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昚shèn)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任务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解题 书: 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抑郁不平)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之后我们将思考所“书”何事?为何而“愤”(“愤”的内涵)?如何抒“愤”? 2.听范读诗歌,听准字音与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3.朗读诗歌,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译文: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有如山岳。雪夜的瓜州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当年我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 4.逐联分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资料补充:世事艰 时代: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虽为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