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75876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0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23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构成,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执教人   日期 教 材 分 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因此,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但是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需要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观念,这也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对于分子这种微粒的学习方式将会是后面学习原子、离子的一种模式。分子作为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次,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微粒的观念,除了做好有关实验,结合实验进行分析之外,还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在初二物理课学习过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知识,对于微粒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还不能用微粒的观念去解释,不能做到从具体情景到抽象情景的转化。 教 学 目 标 化学观念: 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初步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科学思维: 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初步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的现象。 教学 方法  实验演示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指导  结构式指导法、迁移式指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冰糖,能不能再分割得更小?怎么分? 我们把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质称之为微粒,我们周围的物质就是由各种微粒大量聚集在一起构成的。科学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今天,我们的科技已经能让我们看到各种微粒的真实存在。(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原子。) 【板书】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过渡】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物质能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在这两种变化中会有什么改变吗?我们来通过实验探究。 新知探究 1、分子是什么? 【实验活动2-2】把香水洒在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实验现象:教室内充满了香水的香味儿; 解释: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 【实验活动2-3】在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小团棉花。 实验现象:玻璃管内靠近浓盐酸这端局部产生浓浓的白烟。 【设问】为什么会有白烟产生呢? 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了白烟。 【分析讨论并总结】在以上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问题实验2-2实验2-3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有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改变分子本身不变分子本身改变 【总结讲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仍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生成新分子,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得出的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