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6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和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少年闰土》描写了鲁迅和闰土在儿时的故乡相识和相处的故事,主要描绘了鲁迅的童年经历。尽管有和闰土离别的难过和对自己“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总体基调还是欢快的,学生易于理解。 《好的故事》中美丽的风景发生地是在浙江绍兴,这里就是鲁迅儿时的故乡———《少年闰土》故事的发生地。《好的故事》中“天”“鸡”“萍藻游鱼”“小河”等景物在《少年闰土》中也出现过。《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彼时的鲁迅已处于不惑之年,身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那个时候社会环境黑暗而残酷,鲁迅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境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文中对梦境中的事物描写,既有美丽细腻又有迷幻缥缈的特点,这样写让读者感受到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又能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在梦里一般。 二、学情分析 《好的故事》作为“走进鲁迅”为主题的学习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首先学生需要全方位多维度了解鲁迅先生。本节课前我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鲁迅生平和那个时期的家国大事,加深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课堂上我启迪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读懂“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的内容及含义,除了学习方法的启发和细致地品读外,我引入《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日积月累》和“阅读链接”等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梦中景物“美丽、幽雅、有趣”的地方。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 “好的故事”的象征含义及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能提取到文中“昏沉的夜”的相关信息。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昏沉的夜”象征含义。 四、教学重难点 1.紧扣中心词“美丽、幽雅、有趣”,说出这些特点体现的地方,说出“好的故事”象征含义。 2.通过查阅各类资料,说出“昏沉的夜”和“好的故事”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本篇文章创作于上个世纪20年代,距今已近100年,许多语言表达与现在不一样。同学们能读读这些词语吗?(出示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出词语意思和学习方法。 膝髁:膝盖(联系上下文理解) 云锦: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色泽光丽灿、图案精美。 (借助资料) 泼剌:鱼跃声(拟声词)。在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课文出现过“泼剌”这个词。 ( 以往学习经验) 奔迸:表示水的动态的动词(串联词意) 学习方法就要尝试运用,这节课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一 画一画 (一)初识梦境 1.通过上节课学习了解到《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梦,找到这个梦出现的段落。 2.朗读3-9自然段,说一说梦境中有哪些新奇的事情。 3.对人和事物判断分析的语言就是评价。迅速浏览找出鲁迅对梦境的评价。 (二)理解梦境 1.通过“圈画批注”等方法找到3-9段关于“美丽、优雅、生动”的景物描写语句。 2.(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第5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找出介绍梦境地点的那句话。说一说这个梦境的发生地点为什么在这里。 生:山阴既是春秋末越国国都,又是绍兴的古地名。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好之地,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有详细的描述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三)绘制梦境 1.(小组合作完成)明代画家吴彬创作过一幅长为8.62米的《山阴道上图》,老师选取其中一部分,我们也来绘制这个梦境。用好手头剪贴画和彩铅,将第5或7段的美景呈现出来,完成的小组成员上台展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