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学科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2.历史理解: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史料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4.家国情怀: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师:同学们,观察两幅图片,说说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左边图为采集渔猎,右边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师:是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能否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生:不能,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新课讲授】 师生探究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农作物种植 1.师:距今约20000年,我国先民开始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0000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展示图片 3.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农作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展示图片和材料 5.根据图片和材料,我大家能获取那些信息? 6.生:略 7.师:通过材料,我们能把握住以下几点:一、中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的稻、粟和黍;二、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粟和黍为主。 二、农业发展的标志 师:农业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我们从图片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展示图片 生:略 师:在图片中,我们看到有固定的房屋,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使用骨耜和磨制石器,并且已经开始制作陶器,这说明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三、农作物发展的意义 1.展示图片 2.师:同学们可以看一下,有关陶器的信息。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刚好印证了生产工具的不断发展,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原而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探究: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展示图片 2.师:观察地图,你能归纳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吗? 3.生:略 4师:根据地图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主要沿河流(水源)分布,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那这些遗址又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河流区域呢? 生:略 师:那是因为河流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 过渡: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基本是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河姆渡遗址是其主要代表,而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半坡遗址,则是种植粟的重要地区。接下来我们分别了解这两处重要遗址的相关信息。 师生探究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遗址 1.展示图片 2.师: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和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