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81936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46张PPT)

日期:2025-01-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210954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诸侯纷争与 变法运动 第二课 课程标准: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变 社会之变 政治变动:诸侯纷争;礼崩乐坏 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工商业繁荣 应变之法 思想家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诸侯国应变之法:变法运动 促 进 华夏认同 国家统一 变之因 变之法 变之果 政治大变革 社会大动荡 民族大融合 思想大解放 经济大发展 社会转型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代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 —《左传·桓公五年》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射中王肩 楚王问鼎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一、社会大动荡 春秋 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特点: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五霸(多个说法):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 一、社会大动荡 材料 :春秋时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防衔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作战规模也比较有限,大战用兵不过万人左右,二二日即决出胜负。战国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各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作战规模明显扩大……战国战争动员之广、杀伤之重远非春秋所及……孟子所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的状况,在战国是十分普遍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阅读材料,对比分析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 政局之变 时期 春秋 战国 形式 奴隶主争霸战争 地主阶级兼并战争 目的 争夺地盘,控制弱小国家 歼灭其他国家,实现统一 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文质彬彬 规模大、作战持久、更残酷 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为何变化? 春秋时期 西周 战国时期 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一、社会大动荡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天下共主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 一鼎 礼乐制 一、社会大动荡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实现了局部统一 ②新图例:长城 (战争激烈)交流、冲突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①诸侯国的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地图中新图例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对比两幅图片,分析战国与春秋时期相比有哪些变化? 变革之象·夷夏之变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②地图中新图例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③北部民族政权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对比两幅图片,分析战国与春秋时期相比有哪些变化? 民族交融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春秋形势图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战国形势图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民族融合 战争 迁徙 交流 二、民族大融合 华夏认同:指“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体的观念得到发展的过程。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 主要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