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热身:看图说史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 北方各族内迁 肥水之战 南朝青瓷莲花尊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复习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通过运用时间轴、单元框架、表格归纳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知道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认识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 ),培养时空观念。(重点) 2、掌握材料题的概括变化类、时代特征类的答题技巧(难点) 3、通过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的腐朽统治,导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在此基础上统一全国,但统一局面仅维持了30年。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代特征: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主题线索归纳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齐、梁、陈 北朝 南朝 (前秦) 1 2 3 4 5 6 将政权更替图填写完整,指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壹、政权分立育统一 (220-589年) 时空观念———订正时间轴 7 统一 统一 分 裂 统一 局部统一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西晋 北魏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建业 司马炎 鲜卑、匈奴 淝水之战 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建康 祖冲之 思维导图 《兰亭集序》 易错易混: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仍然落后于北方,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 定都洛阳 229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特点 _____ 承上 启下 异彩 纷呈 _____ _____ _____ 北朝 南朝 东晋 东晋 北朝 著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制定《大明历》 “书圣”“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农学 数学 书法 绘画 雕塑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祖冲之 王羲之 顾恺之 科技文化 教材p113—p117,补充笔记,完成表格 《兰亭集序》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错题再练 第16课题9.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一年应处于( ) A.2世纪前期 B.2世纪后期 C.3世纪前期 D.3世纪后期 考察公元纪年的换算 题13.诸葛亮进入南中(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国当时( ) (考察材料分析,利用排除法) A.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C.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 【选择题方法指导】 1.认真读问题,圈画材料的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利用排除法找最佳选项:更全面、更深刻、更密切(更贴合材料) C A (未提及手工业) (2+1=3世纪,30年代属于一个世纪的前期) 第17课题12.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入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各族内迁( ) A.减少了北方民族的偏见 B.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C.丰富了中原文明的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的局限 第18课题8.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