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83690

七上17猫 课件(共17张PPT)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192405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七上,课件,1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猫 郑振铎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福建长乐人。1920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简要概括全文内容。 文章主要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活动一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2、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注意:圈点勾画) 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答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很活泼 很受喜爱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 很受家人的宠爱 丢失 流浪猫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 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死亡 1.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铺垫 对比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第三次 活动二 选读课文 研读探究 伏笔 伏笔 概念: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作者对下文出现的事或物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示例: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为下文小猫病死埋下伏笔。 2.找出文中其它为下文埋伏笔的句子,并勾画出来。 课堂小练习 _____情节为下文的_____情节埋下了伏笔。 芙蓉鸟被害案 请同学们拿起笔,朗读17至34段,把案发现场情况、“我”认为的犯罪嫌疑人、证据等圈点勾画出来。 冤 案 冤案 被冤枉 被谁冤枉 3.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加难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我” 冤枉了它吗? 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冤屈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个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4.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我”, 妻子, 张妈等 猫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应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善待生命。 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必须自我完善。 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活动三 归纳主旨 微写作 描写动物抓特征,读者印象更深刻 作者抓住猫的外形及性情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把三只猫各具情态的形象刻面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也快来写一写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吧。注意抓住所写动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写作小贴士 1.仔细观察,分辨动物颜色、身体各部位、生活习性的特点。 2.要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