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爱的家》第4课《摇篮曲》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爱的家》第4课时欣赏课。《勃拉姆斯摇篮曲》是一首经典的摇篮曲作品,创作于1868年,是勃拉姆斯众多作品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这首摇篮曲以其温柔、宁静和深沉的情感,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慰藉。旋律线条优美流畅,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天使的手指轻轻拂过琴弦,产生了一种如同夜空星辰般璀璨夺目的光芒。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充满了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护之情。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因此在音乐课堂上要从把握歌曲的情绪开始,到打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启发、引导、实践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节音乐课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一年级属于小学段的低学段,自我管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管控学生,管理课堂纪律,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二)艺术表现 能简单哼唱主题音乐,并能表现音乐 (三)创意实践 用不同肢体和律动表演作品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美好情感的感知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简单哼唱主题音乐,并能表现音乐 (二)教学难点 用不同肢体和音乐道具为歌曲伴奏表现作品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小宝宝怎么哭了?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你们有办法哄哄她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摇篮曲,它的名字叫作《摇篮曲》。(书写板书《摇篮曲》)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激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教师:首先了解一下作曲家: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德国19世纪后半叶的著名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 曾改编民歌90余首,创作歌曲200余首。 下面聆听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聆听作品,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摇篮曲》也称《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人睡所唱的歌曲,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休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摇篮曲》,许多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等都创作过《摇篮曲》。下面边听音乐边感受音乐是几几拍的节奏?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摇篮曲》四三拍,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打一下三拍子的节奏,三拍子节奏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 预设:打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充分发挥学生对作品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初步认知和感受,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掌握学生学情,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开展音乐活动奠定基础。】 (二)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乐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两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下面我们聆听第一个乐段,感受第一乐段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乐段是温柔的安静的,表现了妈妈再哄着宝贝入睡。下面我们边听音乐边哼唱主题 预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