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 ,今山东济南人,有“ ”之称。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打击,最终退隐山居。辛弃疾的词多以抒发报国之志和揭露朝廷苟且偷安为主题。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词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典故入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其词集为《稼轩长短句》。 稼轩 词中之龙 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辛弃疾66岁时。辛弃疾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1203年,韩侂(tuō)胄(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再次被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辛弃疾对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但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重视。韩侂胄听不进劝告,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而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朗读全诗,感受“悲壮苍凉”的豪放风格。 “思古人”“忆古事”。辛弃疾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人物 典故 用意 孙权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数次打败曹操,保卫了家园。继承父兄遗业,27岁抗衡曹刘,三分天下。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讽刺南宋偏安东南,苟且偷安,表现自己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表现作者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人物 典故 用意 刘裕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刘裕出身寒微,却以京口为基地建立了赫赫功业,曾两度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表明作者想要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此典故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是指当时英雄的住处,而现在是平常的街道,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人物 典故 用意 刘义隆 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批评刘义隆好大喜功,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反对草率出兵。 《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人物 典故 用意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表达对南宋当朝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收复,老百姓可能安于异族统治。 词人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的抗金战况,犹记43年前自己参加抗金斗争。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却无用武之地。 佛狸祠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