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上期高2024级期末联考历 史 考试时间75 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表1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表1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 表1 墓者身份 “王”者 贵族 平民富有者 平民 数量 (座) 6 161 31 554 百分比 (%) 0.8 21.4 4.1 73.7 A. 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B. 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 C. 奴隶制下的等级观产生 D. 已出现明显阶级分化 2. 图1为秦朝中央与地方机构关系示意图。这可用以说明,秦朝 A. 垂直管理体系的建立 B. 中央与地方矛盾消除 C. 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 D 国家的政令难以畅通 3.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孵……无积聚而多贫”; 南朝沈约《宋书》中记载“江南……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 ,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种变化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D. 北方环境遭到了破坏 4. 孝文帝在皇宗学(专门教育皇室子弟) 学习期间, “未尝不《书典》在怀, 《礼经》为事”。即位后针对刑律诏令“参详旧典,务从宽仁” “齐之以法,示之以礼”。由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 沿袭鲜卑封建旧俗 C. 借鉴南朝制度经验 D. 意在规范皇室行为 5. 魏晋时期“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致使“百家之谱,皆上于吏部。”唐代针对此弊,改成“怀牒自列”,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使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由此可见,科举制 A. 自下而上地选拔人才 B.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 彻底消除了士族特权 D. 防范了官僚结党营私 6. 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宋太祖、宋太宗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祖宗之法”,之后的继承者皆遵从之“不敢失坠”。这可以印证宋代治国 A. 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B. 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 崇文抑武防止擅权 D. 强化法度巩固统治 7. 宋代朱彧的《萍州可谈》提到“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府就,一婿至千余缗。”这折射出,当时 A. 门第观念淡化 B. 奢靡之风盛行 C. 士人阶层壮大 D. 商品经济发展 8. 辽朝皇帝和宫廷随季节定期迁徙。金建立以后,女真族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这反映了 A. 古代人口南移的特征 B.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启 C. 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 D. 民族政权官僚制度混乱 9. 明朝嘉靖年间创设了边俸制度,通过缩短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年限等手段,鼓励内地官员赴任北方、西南边远地区。清王朝由督抚拣选“深谙边情、老于边事”的能才贤吏组成边疆地区的职官队伍,实现了“量地选才、因缺授官”。这一变化体现了 A. 边疆治理不断深化 B. 灵活与规范相结合 C. 选官制度发展完善 D. 地方自治程度加深 10. 清代程时用在《风世类编》中说道: “洞庭山消夏湾蒋举人,屡试春官不第,遂弃儒攻垄断之行,鸡鸣而起,执筹握计……不数年称高赀矣(几年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风气的转变比较彻底 B.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同等 C. 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D.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11.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 “知行合一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说“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这些观点 A. 否定主流思想 B. 倡导实践实学 C. 批判君主专制 D. 体现思想启蒙 12. 龚自珍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中提出: “社会可分为治世、乱世、衰世三等,在衰世,文人墨客仿治世之风,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