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一.知识检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厦门( ) 筹办( ) 乞食( ) 浙江( ) 呐喊( ) páng huáng( ) shuāi败( ) 学jí( ) 亲qī( ) 2.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学力。 (2)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3)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4)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3.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变化) (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居住)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B.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C.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D.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评。 5.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 、 、 ,原名 ;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 》。 (2)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6.课文内容梳理。 (1)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到 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2)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你加以概括: ① ② ③ ④ (3)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 的人 二、文本点击 《鲁迅自传》节选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7.本段依时间为序可分为三层,试用“‖”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8.选段中“走出”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9.文章写到“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这里指的是哪一年的四月?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大事?作者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10.本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课外拓展 (一)柔石小传 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