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熟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理解童话中蟋蟀、老鼠、猫儿的象征意义;体会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蟋蟀有一定认识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蟋蟀在时报广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谈谈你在课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关于美国的风土人情。 2、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你对美国知多少”为话题交流旧知。学生交流时尽量围绕“流浪汉”、“流浪歌手”、“美国贫民”几个关键词 3、导人:有一天,一只蟋蟀意外地来到了纽约,从此改变了它的生活和命运,它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它会适应纽约的生活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点明了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蟋蟀)和这篇童话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时报广场)。本文主要写蟋蟀与主人马里奥(卖报的)、老鼠塔克、猫儿哈里之间的真挚友谊,反映了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 2、蟋———北方人俗称蛐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3、乔治?塞尔登(192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51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著有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1956)、《海底公园》(1957)等,但最负盛名的是《蟋蟀在时报广场》(1960),这部作品受到美国《图书馆杂志》《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报的好评,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近时作者又出版了两本有关小蟋蟀切斯特故事的续集:《蟋蟀切斯特鸽背上的旅行》(1981)、《蟋蟀切斯特的新居》(1983)。 4、《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童话一经发表即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充满友爱与温情的经典之作。《旧金山纪事报》这样评价:“任何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永远记得那只叫做切斯特的蟋蟀,记住那嘹亮而韵律无穷的鸣叫。”《出版者周刊》也说:“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 5、学习生字: 污垢(gòu) 霓虹灯(ní) 慷慨(kǎi) 禁闭(jìn) 积蓄(xù) 喝彩(hè) 纵火(zòng) 情不自禁(jīn) 疲劳(pí) 涟漪(liàn yī) 萦回(yíng) 吹拂(fú)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21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其他主人公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3~5),故事的开端。塔克和马里奥结识蟋蟀切斯特,知道了切斯特的身世,他们把切斯特挽留下来并成为朋友。 第三部分(6~16),故事的发展。蟋蟀切斯特与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小学生马里奥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歌颂了下层人民和流浪汉之间的人性的美好。 第一层(6~12),写切斯特无意咬坏了马里奥父母辛苦挣下的两美元,它的三个朋友———马里奥、塔克、哈里帮助它赔偿了钱并使它重新获得了自由。 第二层(13~16),写老鼠塔克不慎使马里奥家的报摊失火,切斯特认为是自己有罪而用歌声抒发忧愁,马里奥的父母因找到知音而原谅了它。 第四部分(17~20),故事的高潮。蟋蟀切斯特为报答马里奥一家的情谊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成为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 第五部分(21~22),故事的结局。切斯特为了重新获得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举行告别演奏会后,要回到家乡去。 四、教师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