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了解诗歌特点 ———读懂诗家语 时间久远 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 读懂诗歌并非易事 目录 01 理解“诗家语” 02 识解诗法 一. 理解“诗家语” (一)王安石曾提出,写诗填词要用诗家语。那何为“诗家语”? “诗家语”即“诗性语言”,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进行的变形处理。 “①精炼②含蓄,以③形象写情思,时空可以④跳动。”(周振甫《诗词例话》) 明人苏伯蘅说: “言之精者之谓文,诗又文之精者也。” “与散文语言相比,诗家语有三个不同之处。 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吕进《诗家语———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 不合法:不遵循语法 不合理:违反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思维逻辑,即通常情况下的反常。在“无理”中强烈地表现出诗味与诗美 无言:将可感性的诗质提高到最纯度的艺术 (二)特点 成分省略 语序倒装 互文见义 词类活用 02 01 04 03 (三)表现形式 诗歌语言的变形 1.语言的变性 ———词类活用 1、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分析:“雨”意为“下”,“雨雪”是下雪,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分析:“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3、“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分析:“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 名词作状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4、“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形容词意动用法 诗歌语言的变形 2.语言的变序 ———改变词的顺序 一、理解“诗家语” 古代诗歌中,作者出于押韵和谐、平仄工整、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打乱词语的正常语序。在阅读诗歌时需要调整语序。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分析:正常语序:“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颠倒是为了突出词人仕途失意的辛酸和对现实的愤懑之情。 前两句宾语前置;最后一句主谓倒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站在黄鹤楼上远眺,可以看到对岸汉阳地区绿树成荫,清晰可辨;而江心的小岛上,则是一片繁花似锦、芳草如茵的景象。这种景致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又给人以宁静和谐之感。 “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 分析:正常语序:“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这里的颠倒是为了抒发诗人对江山依旧,英雄不在,后继无人的感慨。 宾语前置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分析:正常语序:“百战黄沙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经过千百次战斗,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将“黄沙”提到句首,是为强调战场上漫天的“黄沙”,突出了边塞战争的特点,以及它特有的艰苦性。 宾语前置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理解小练2】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