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8931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218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喜看稻菽千重浪,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读懂人物通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素养 突破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完成1~4题。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分) 2.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分别体现了科学家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12分)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选材有何艺术效果 (9分) 4.本文属于什么新闻体裁 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9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杂交水稻现在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峰,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 (摘编自科技部官网2021年5月23日) 材料二: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 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铭德厅门口,写着挽联。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10时15分,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铭德厅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们把手中的鲜花举过头顶。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群挤满。 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这一天,长沙气温23℃。科研工作者说,这是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温度。 (摘编自新华网2021年5月24日) 材料三: 袁隆平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年。11月15日,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在袁先生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杂交水稻是世界性科技难题,但在我国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袁隆平,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彼时,农学界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流传着“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的谣言。不受外界影响,1964年,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死磕”9年,直到1973年,袁隆平团队才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三系法研究成功了,袁隆平又出发,向两系法进军。 随着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袁隆平的头脑中开始思考: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理想株型应该是怎样的 他开始瞄准世界水稻研究另一个重大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 那时,袁隆平已经59岁。他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株型模式,很难满足试验条件,直到有一天,他到江苏省农科院考察,看到了培矮64S/E32的试验田,顿时思想火花不断闪现,“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超高产的理想株型吗 ” 返湘后,袁隆平立即设计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