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8964

14.1 《故都的秋》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424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1,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14.1 故都的秋(1)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鉴赏散文的情感,分析散文的艺术特色 素养 突破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故都的秋》,完成1~4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作者对故都有着深切的眷恋,却不能安静地享受这里的生活,所以愿意将三分之二的寿命折去换得故都秋景永驻。 B.本文先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然后从不同方面描写故都的秋景,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对南国之秋的厌恶。 C.文章写景细腻,只用寥寥数笔,便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D.作者融情于景,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写,既表现出追求淡泊、悠闲的生活情趣,又流露出对民族的深沉的忧思。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A.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有以声衬静的效果,借助细小的声音巧妙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第六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做对比,来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有人说本文是作者为故都的秋写的一曲悲凉颂歌。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景象简要分析。(16分) 有人认为以《故都的秋》为题比以“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为题显得更有温度和深度。请从“温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分析标题的深刻含意。(15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绿 色 遥 思 张 炜 提起“大自然”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心靡的总会是广阔的原野丛林,是未加雕饰的群山,是海洋及海岸上一望无际的灌木和野花。绿色永远安慰着我们,我们也模模糊糊地知道:哪里树木葱茏,哪里就更有希望,更有幸福。连一些动物也汇集到那里,在其间藏身和繁衍。任何动物都不能脱离一种自然背景而独立存在,它们与大自然深深地交融。也许是一种不自信、感到自己身单力薄或者什么别的,我那么珍惜关于这一切的经历和感觉,并且一生都愿意加强它、寻找它。 我小时候曾有幸生活在人口稀疏的林子里。一片杂生果林,连着无边的荒野,荒野再连着无边的海。苹果长到指甲大就可以偷吃,直吃到发红、成熟;所有的苹果都收走了,我和我的朋友却将一堆果子埋在沙土下,一直可以吃到冬天。我饲养过刺猬、野兔和无数的鸟。最可爱的是拳头大小的野兔,不过它们是养不活的,即使你无微不至地照料也是枉然。青蛙身上光滑、有斑纹,很精神很美丽。我们捉来饲养,当它有些疲倦的时候,就把它放掉。刺猬是忠厚的、看不透的,我不知为什么很同情它。因为这些微小的经历,我的生活也受到了微小的影响。比如我至今不能吃青蛙做成的“田鸡”菜;一个老实的朋友在窗外悬挂了两张刺猬皮,问他,他说吃了两只刺猬———我从此觉得他很不好,人不可以貌取人。当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明白一个人的品性可能是很脆弱的,而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不过这种脆弱往往和极度的要求平等、要求群起反对强暴以保护弱者的心理素质紧紧相连。 当我沉浸在这些往事里,试图以此维持一份精神生活的时候,我常常感到与窗外大街上新兴的生活反差太大。如今各种欲望都涨满起来,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一点斯文被野性一扫而光。普通人被诱惑,但他们无能为力,像过去一样善良无欺,只是增添了三分焦虑。我看到他们就不想停留,不想待在人群里。我急匆匆地奔向河边,奔向草地和树林。凉凉的风里有草药香味,一只只鸟儿在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