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00669

1.2分离定律-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共29张PPT)

日期:2025-10-31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468614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生物学,29张,必修,2019,苏教版,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第二节 分离定律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 第1课时 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遗传的认识曾经很肤浅,基本上认同“混合遗传学说”。 + + 你同意上述观点吗 你的证据有哪些 情境导入 积极思维 孟德尔是如何设计豌豆的杂交实验的? 事实: 1.在孟德尔所处的19世纪,人们相信“混合遗传学说”。 2.孟德尔对此并不认同,他锲而不舍地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豌豆花色遗传的杂交实验中,第一代所有植株都开紫色花,并不是亲代的紫色与白色融合后的“淡紫色”。 孟德尔设计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示意图 分离定律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到,孟德尔利用杂交方法开展豌豆花色遗传的实验,得到了“混合遗传学说”不能解释的遗传结果。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进行探究,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哪些规律呢?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 相对性状 孟德尔通过观察发现,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常常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我们称之为相对性状。孟德尔首先选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亲本(P)进行杂交实验。 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 1、有卷舌 2、无卷舌 判断: 人的白皮肤和棕色头发 猫的白毛和狗的黑毛 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狗的直毛与羊的直毛 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分离定律 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F2的比例 花的颜色 705(紫色) 224(白色) 3.15:1 茎的高度 787(高) 277(矮) 2.84:1 种子形状 5474(圆粒) 1850(皱粒) 2.96:1 子叶颜色 6022(黄色) 2001(绿色) 3.01:1 豆荚形状 882(饱满) 299(皱缩) 2.95:1 豆荚颜色 428(绿色) 152(黄色) 2.82:1 花的位置 651(腋生) 207(顶生) 3.14:1 积极思维 不是偶然 思考:我们从表中能发现豌豆性状遗传的规律吗? 孟德尔的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 杂交 自交 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示意图 分离定律 孟德尔对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各种数据,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发现F2中表现显性性状的植物与表现隐性性状的植株在数量比例上接近3:1.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在来自母本的雌性生殖细胞和来自父本的雄性生殖细胞中存在着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这些遗传因子在亲本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是_____存在的。 纯合子: 杂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dd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 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如D)表示 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如d)表示 孟德尔的猜测: 遗传因子 成对 P 紫色花 白色花 DD dd D d 配子 Dd 杂合紫色 F1 × 分离定律 F2 F1 P × (杂交) (自交) 相关符号与概念 F1: F2: ×: : ×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P: ♀: ♂: 亲本 父本 母本 正交 若(♀)高茎×(♂)矮茎为正交 则(♂)高茎×(♀)矮茎为反交 反交 一对遗传因子控制茎秆高矮性状 F2 F1 P × (杂交) (自交)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显性性状 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F1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显性性状 一对遗传因子控制茎秆高矮性状 Dd D d Dd D d DD Dd Dd dd F1 F2 配子 高茎 高茎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2 : 1 × 1 : 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种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配子中遗传因子单个存在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的书写规范: (1)在左侧应注明P、F1、F2等,以明确世代关系和上下代之间的联系。 (2)要写清楚P、F1、F2等的表型和基因型,它们产生的配子的情况,以及最后一代 ( F1或F2 ) 的相关比例。 (3)用箭头表示基因在上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