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00986

14.1《故都的秋》课件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57693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导入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四处漂泊的杜甫在 夔州登高望远时看到的凄凉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范仲淹笔 下戍边在外的将士周边的悲壮秋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是为了革命 四处奔走的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欣赏到的壮丽秋景; 不同处境、不同身份的人所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 有一位文人不远干里,专门来到北平欣赏秋景,在他笔下, 故都的秋景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一起赏秋景、品秋味。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郁 达 夫 应知应会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 文 , 字 达 夫 。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 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 造 社 。1930年 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 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 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 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追认为革命烈士。 解题 从标题看,文章主要描写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故 都 写故都的秋天,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一种怀念 之情,几多沧桑,几多深情,这是一篇饱含眷恋深情 的写景散文。 1.通过分析文章描写的秋景,能概括作者 的观察和表现的手法,进而能归纳作者的思想 情 感 。 2.通过反复涵泳咀嚼文中的语句,能赏析 作品的文辞之美,进而能体会民族的审美心理。 学习目标 活动1:请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找出作者表达对“故 都的秋”情感的句子,并概括出具体的情感。 “我的不 远 千 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 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 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向往、喜爱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 分之一的零头。 热爱、眷念 77 77 学习任务一 明情感,知缘由 ①第二段“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以南国秋味之淡来对比北国秋味之浓。 ②结尾处以虚映实,在对比中强化了北国故都 之秋的与众不同:“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骆驼。” 活动2:阅读第2段和第13段,思考:作者是如何突 出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的呢 对比 活动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相似点 (特点) 味道浓烈 味道厚实 味道浓香 姿态大意境大 相似点 (特点) 味道平淡 味道寡淡 味道清淡 姿态小意境小 喻体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 喻体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特 点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特点:色彩浓,回味永 北国之秋 南国之秋 本体 本体 活动4:作者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品尝故都的秋味呢 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回答。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 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 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 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 — 《故都的秋》。 学习任务一明情感,知缘由 排遣苦闷和寂寞 生活闲散安逸 活动1.作者觉得江南的秋味不够,那么北国的秋 味到底是什么 阅读第一段,找出最能概括故都秋味 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 来 得悲 凉。 学习任务二:赏秋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