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5少年闰土 教案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 ”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和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体现了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同时,该语文要素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观照。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今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课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特点。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令记忆中的闰土跃然纸上。侧面描写借“我”的孤陋寡闻衬托出闰土的见多识广,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对比阅读,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走进鲁迅描写的时代,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资料了解文中用词等与现今用法不一样的原因,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运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文中事件,梳理行文脉络。 3.通过品读相关文段,体会语言表达特点,感受闰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文中事件,梳理行文脉络。 2.通过品读相关文段,体会语言表达特点,感受闰土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鲁迅,揭示课题 在我们六年级上册这本语文书中,有一个特殊的单元,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有的是他写的,有的是怀念他纪念他的。他,就是———鲁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鲁迅。(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2.出示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对鲁迅的了解。 一代伟人毛泽东这样评价鲁迅: 鲁迅是五四以来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 你们数一数,这里用了几个“伟大”?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课题是———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梳理内容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离现在已经103年了,我其实挺担心的,你们能读懂吗? 1.出示文中相关词句,梳理意思,交流理解方法。 鲁迅课文难点之一:夹杂很多“错别字” 项带银圈 (项戴银圈) 检贝壳 (捡贝壳) 他的皮毛 (它的贝壳) 尽力的刺去 (尽力地刺去) 希奇的事 (稀奇的事) 一点儿都没难住你们,再看——— 鲁迅课文难点之二:文白混杂难理解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改换了说法后,课文就比较容易理解。那么,你认为可否改一改鲁迅的文章?(鲁迅的作品在发表时已经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改动可能会改变文章的原意和风格。) 2.链接课文写作文化背景资料,了解文中相关词语用法异样的原因。提取关键信息,引导规范书写。 资料链接: 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新文化运动提倡用普通人都明白的白话文来交流、撰(zuàn)写文章。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的作品中出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间(jiàn)杂和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