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区域及其类型———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根据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大区。读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三个自然大区的划分主要依据() ①洋流 ②海陆分布 ③新构造运动 ④土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会发生变化,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I、Ⅱ、Ⅲ、Ⅳ四个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降水量 B.气温 C.植被 D.地形 4.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合理的是() A.I区靠近黄河,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B.II区水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 D.Ⅳ区水热组合好,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北麓,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下辖7个区,1个县。近年,该市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产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乌鲁木齐市划分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会() A.扩大市域空间 B.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C.提高城市等级 D.提升空间配置效率 6.乌鲁木齐市会展片区布局在市中心附近,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价与环境 B.科技水平与人口数量 C.交通与信息 D.气候条件与服务水平 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有明确的界线 C.气候类型一致 D.地形单元一致 8.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统筹布局,实施统一管理 B.施加政策影响,确保经济水平一致 C.划定区域界线,明确区域归属 D.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 新疆多语种地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新疆各民族人民长期聚居和杂居融合的映射,其形成与海拔、坡度以及当地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下图为新疆各语种地名海拔区间占比统计图,其中汉语地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8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由图中信息可知,新疆() A.蒙古语地名分布呈大分散特点 B.地名以维吾尔语地名为主 C.最高处的地名为哈萨克语地名 D.历史上汉族在此定居最早 10.推测历史上新疆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A.山间高平原地区 B.盆地中央 C.冲洪积平原地区 D.中低山区 11.新疆的蒙古语地名中自然类地名占八成以上,且以涉水类地名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A.新疆曾经气候湿润 B.蒙古族传统习惯逐水草而居 C.新疆多季节性河流 D.希望所至所居之处水草丰美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3.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14.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