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0050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4975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明朝,民间出现了系统介绍生产技术经验的各种工艺教本,如《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各种生产技术的具体工序,对每道工序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甚至有精确的定量规范,形成了可操作性极强的技术范式。据此可知,明朝( ) A.生产革新缺乏足量的市场需求推动 B.技术创新缘于格物致知精神的普及 C.技术传播与传承具备一定有利条件 D.政府强化传统手工业技术保护力度 2.明朝中叶,白银存量迅速增长,有效化解了明朝因经济蓬勃发展而出现通货短缺的尖锐矛盾。在东南沿海地区,商人们利用白银进行长途和大额贸易,促进了私人贸易的蓬勃发展,并出现了海商集团。这表明,当时( ) A.白银流入推动商业资本的积累 B.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 C.财政税收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3.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直接推动了( ) A.粮食产量的提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工商市镇的繁荣 D.雇佣关系的普及 4.明朝中叶以后,江南三角洲地区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往江南。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 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长途及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D.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 5.明万历二十七年,山东临清税务马堂科征无度,致使商店纷纷倒闭,万余民众在织筐工匠王朝佐的带领下罢市,史称“临清民变”。明朝后期类似的民变有几十次,领导者多为工匠、商贩、作坊主。材料可以用来佐证明朝后期( ) A.君主专制强化 B.社会流动普遍 C.赋役制度调整 D.商品经济发展 6.乾隆四十年至乾隆六十年(1775—1795),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出口货物和白银的价值为3150万两白银,而对华进口的货物总值为5660万两,贸易赤字为2510万两。这种现象( ) A.反映中国对全球化的积极参与 B.加快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推进了赋税制度的根本性调整 D.得益于我国远洋贸易的发展 7.《坤舆万国全图》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将中国所在的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该地图( ) A.准确描绘了世界各地区分布 B.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C.得到了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可 D.表明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 8.据统计,1800~1840年,各地请求开矿的奏本共有60余份,请求开矿的人员中不仅有官学中的生员、商人、一般百姓,也有各类官员。但皇帝认为,“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故断然予以拒绝。这从侧面可印证( ) A.抑商政策趋于瓦解 B.清政府吏治建设存在严重的问题 C.清朝统治丧失民心 D.传统治国理念与社会发展相背离 9.下面是明代会试考生应考旅费(应考旅费是指考生在会试往返途中产生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必要性支出)统计表,由此能推出的结论有( ) 时代 南方 西南 人数 费用(白银) 人数 费用(白银) 洪武(朱元璋年号)至天顺(明英宗后期) 2.9万 52万两 0.4万 12.8万 成化(明宪宗)至万历(明神宗) 8万 226万两 2.8万 241万两 附注:上述材料整理自刘明鑫《明代会试考生应考旅费考察》,《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4期。 ①政治中心的北移加重了考生负担 ②会试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了文化格局 ④周期性会试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在明至清中叶这段历史时期,社会经济与阶层结构发生诸多变化。江南地区尤为典型,当时出现一种被称作“投献”的特殊现象,一些拥有少量土地的小户人家,纷纷将自家土地名义上挂靠于在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