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北 海 南 海 东 海 西 海 中 国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北宋石介《中国论》 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资治通鉴》 天圆地方 威加海内 在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二元互补基础上,长期持久的民族互动,促使中原王朝形成了“天下观”与“华夷观”相结合的民族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即“羁縻策”;而这一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西汉创制了“属国制”,唐朝建立“羁縻府州”制,元代以后则以“土司制”为显著。 选必1 第11课 从“传统夷夏观” 探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壹 传统夷夏观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贰 传统夷夏观 先秦:“华夷之辨”的由来与基本内涵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尚书》 ·农耕文明: 较稳定的社会生活 再生机制强劲的小农经济与农业文化 ·游牧文明: 不稳定 游牧经济与游牧文化 儒家的华夷观? ·内诸夏而外夷狄。———《春秋公羊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春秋》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华夷有别 强调文化认同 强调“以(用)华变夷”,反对“以夷变华” 华夷之辨的主要内涵包括: ① 地域之分。以中原地区为诸夏,以四方之人为蛮夷,东夷南蛮西狄北戎中夏; ② 文明之分。以诸夏为文明,以夷狄为野蛮落后; ③ 以文化(“礼”)为核心,而非血缘为核心。以文化程度作为华与夷的界限; ④ 华夷互化。华夷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是主张以夏变夷,反对以夷变夏,认为华尊夷卑。 传统夷夏观 先秦:“华夷之辨”的实践与演化 ·三代以上:华夷观念首次实践与“五服”制度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一日一次),侯服者祀(高、曾祖的祭品一月一次),宾服者享(祭祀远祖的祭品一季一次),要服者贡(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一年一次),荒服者王(朝见天子一生一次)。 ———《国语·周语上》 从中原王朝向边缘扩散的差异化秩序 ·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战国策·赵策》 ·尊王攘夷。———《春秋公羊传》 ·戎狄豺狼,不可厌(满足)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 文化自信、打压 政治优越感 地位 秦朝是我国_____国家历史的开始。 周边 民族 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 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行政 措施 ①中央:设_____、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②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_____、_____、象郡等。 军事 措施 北逐_____,修筑_____,南抚夷、越。 意义 ①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②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与融合。 传统夷夏观的实践 秦:夷夏观影响下的古代民族关系及边疆治理 统一多民族 典客 南海郡 桂林郡 匈奴 长城 传统夷夏观的演变 汉朝:“华夷手足论”与“大一统”思想 ·汉初白登之围之后,两国约为兄弟之国,汉文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