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1012

22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01-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49876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古代诗歌,五首,飞来,课件,1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登 飞 来 峰 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丰富文化积淀 3.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整体感知———读译诗歌 1.听朗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极言塔高 形容高耸 听说 译: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说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根据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夸张 写景 暗喻奸佞的小人 视线 因为 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译: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议论抒情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深入探究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相同 不同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诗人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1 深入探究———写作特色 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2 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