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1013

22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课件 (共21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39536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代诗歌,五首,幽州,台歌,课件,21张
  • cover
(课件网) 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诗———《登幽州台歌》。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新课导入 登幽州台歌 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丰富文化积淀 3.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在诗歌上,他推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他的作品《感遇》等指斥时弊,书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的一套施政方针,因此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而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陈子昂 696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读译诗歌 1.听朗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过去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未来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根据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指眼泪 译: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直抒胸臆 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时间的绵长 空间的辽阔 1.再读诗歌,思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深入探究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 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 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和孤单苦闷的心绪。 3.《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渺小,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泪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4.作者是如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