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导入 梁思成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主要著作《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作者简介 梁思成 (1901—1972) 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梁启超 林徽因 林洙 人物关系 梁思成 父子 夫妻 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梁从诫、梁再冰 夫妻(师生) 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第一任 第二任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写作背景 梁思成手稿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 准确严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文体知识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科普说明文 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语文学科阅读包含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七种文体。 1、理清说明顺序。 2、掌握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了解分析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5、学会提取科技信息。 6、品析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7、关注衍生作品。 选材范围扩大 通过学习《这里是中国》这篇文本,把握科普文章的定义与文体特点。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客观性、知识性。 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 ④文学性(生动性):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 ⑤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普及了科学知识。 详解 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本文介绍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中国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的影响,这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介绍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时,用到了一个术语———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这些都体现出了文章的科学性。 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文章先介绍青藏高原的成因,“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