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课标要求]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1)亲本为黄色圆粒、绿色皱粒的纯合子。 (2)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子叶颜色中 对 为显性,种子形状中 对 为显性。 (3)F2有4种性状表现,比例为 。其中有两种和亲本性状表现相同(亲本类型): (占9/16)、 (占1/16);两种和亲本的性状表现不同(重组类型):黄色皱粒(占 3/16)、 (占3/16)。 (4)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粒形 圆粒∶皱粒≈ 子叶 黄色∶绿色≈ 说明每一对性状的遗传均遵循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典例1] 孟德尔用纯种黄圆豌豆与纯种绿皱豌豆做杂交实验,下列哪项能体现不同性状的自由组合( ) A.F2中有黄圆、黄皱、绿圆、绿皱4种性状表现 B.F1全部是黄色圆粒 C.F2中出现了黄皱和绿圆2种类型 D.F2中黄圆和绿皱各占总数的3/16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作出的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决定。 (2)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且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自由组合现象的过程图解 (1)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 (2)纯合子不论含有几对遗传因子,均只能产生 1种类型的配子,亲代中,YYRR产生一种YR配子,yyrr产生一种yr配子。两种配子结合后,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 (3)杂合子YyRr(Y和R独立遗传)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四种类型,YR∶Yr∶yR∶yr=1∶1∶1∶1。 (4)雌、雄配子有 种结合方式,F2的遗传因子组成共有 种,性状表现有 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典例2] 小麦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用纯种的高秆抗病和矮秆不抗病两个品种作亲本杂交,F1自交,F2中高秆抗病类型所占的比例约为( ) A. B. C. D.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及自由组合定律 1.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 。 (2)演绎推理预期结果。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证明孟德尔的解释正确,得出自由组合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 3.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 (1)测交法:让双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则说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双杂合子自交法:让双杂合子自交,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说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典例3] (2024·深圳期末)番茄果肉颜色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将一株红色果肉与另一株黄色果肉的番茄杂交,F1只出现红色与橙色两种表型,理论上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 表型 红色 橙色 黄色 基因型 A—B— A—bb、aabb aaB—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科学地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由一对性状到多对性状。 (3)应用了 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运用 法。 (5)创造性应用科学符号体系等。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 (2)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 概念。 ①表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