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使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素养目标】 1.具有运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建立,利用v=及变形公式求相关物理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执勤的交通警察拦住了一辆正在超速行驶的小汽车,执勤交警对司机敬礼道:“您的车速超过了50公里每小时的限制……”车内的一名小朋友抢着答道:“我们开了10分钟只行驶了10公里,既不够1小时,更不到50公里……”怎样跟小朋友解释这个问题呢?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 速度 [阅读课本]P20“速度” [小组讨论]“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中,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你是怎样判断的?由于兔子大意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跑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比赛开始前一段时间,兔子跑得快。通过在相同时间内,兔子通过的路程大于乌龟的判断。“裁判员”是通过兔子和乌龟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判断。 [归纳提升](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2)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 [思考]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分析](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谁多谁运动得就慢,谁少谁运动得就快。 [归纳提升](1)速度的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我们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m/s或m·s-1)。在交通运输中也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 常用单位 关系 速度(v) 米每秒(m/s) 千米每小时 (km/h) 1 m/s=3.6 km/h 路程(s) 米(m) 千米(km) 1 km=103 m 时间(t) 秒(s) 小时(h) 1 h=3600 s [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 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 km/h,如何比较这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 [分析]思路1: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 m/s的含义是物体1 s内运动的路程为1 m,同理,1小时(1 h=3600 s)运动的路程为3600×1 m=3600 m=3.6 km。即1 m/s=3.6 km/h,反过来,1 km/h= m/s。 思路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和分母的单位先统一。1 km/h= m/s;1 m/s==3.6 km/h。 探究点2 匀速直线运动 [阅读课本]P22“匀速直线运动” [小组讨论]观察并讨论下列人或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 [归纳提升](1)直线运动:物体所做的机械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直线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 (2)曲线运动:物体所做的机械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思考]如何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