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2024) 语文 七年级 下 第二十六课 活板 课文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它改进了制版工艺,提高了印刷效率,为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活板》,了解这一发明吧。 重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梦溪笔谈》的相关知识。 2.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难点 掌握按事物操作程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凡有所见,无不详为记录。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人民-出卷网-2016年版)。题目为编者所加。宋代庆历年间,毕昇首创泥活字版,之后又陆续用木、锡、铜和铅等制成活字印刷书籍。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开拓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写作背景 内容解读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指雕版印刷。 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同“以”。 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活板 沈括 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时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瀛王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书籍了。 内容解读 内容解读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 一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铜钱的边缘。 混合。 覆盖。 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盖好。 内容解读 内容解读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模子。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烘烤。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个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等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内容解读 内容解读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交替,轮流。 另自,另外。 准备(好了)。 完成。 译文: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显得极其快速了。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内容解读 内容解读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意思是,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