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喜爱的书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第二课时 一本书不仅仅要有好看的内容,还要有好看的设计,这样才能给读者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什么是书籍设计呢? 书籍设计:旧称“书籍装帧设计”,广义的书籍设计是指从书的外观到内芯的一系列设计,以创造出书籍的整体视觉形象。 狭义的是指书籍的开本、封面、护封和装订形式等属于书籍外观形象的设计,有时仅指封面设计。 书籍的组成 :封面、护封、腰封、护页、扉页、内页、前勒口、后勒口、书脊、封底 书籍的结构示意图 我们今天使用的书籍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古代书籍设计。书籍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书籍的设计形式。 小组讨论 简 册 卷轴装 经折装 叶 子 梵夹装 旋风装 包背装 蝴蝶装 线 装 书函、书盒 书籍的设计形式 简 册 在竹片或木片上书写文字,并用皮条或绳索连缀起来, 称为“简册”,可自左向右卷起存放。 战国至魏晋时期,是削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册”。 缺点:文字很多,简册很沉重 。 优点:易于保存,记载信息量大,易于传递 。 卷轴装 书写后依轴而卷,称为“卷轴装”。为了方便检索, 有时在轴头上挂上一个写明书名和卷数的“签”。 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优点:便于存放,上架方便。 缺点:装订繁琐,查阅困难。 梵夹装 隋唐时期,受一种狭长的印度梵文贝叶经中间打孔穿绳的形式影响,古人发明了“梵夹装”。 西藏吐蕃时期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源于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叶经古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教经典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书写在贝多树叶上。 经折装 一张纸经左右反复折合,呈长方形的折子形式。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书页上,糊以尺寸相等的硬纸板或木板作为封面和封底,以防止损坏。 旋风装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将外封纸对折,形成前后相连的整体,如同套筒。二是卷轴装的变形,把书页按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风吹过时,书页翻飞犹如旋风,故称“旋风装”,也称“龙鳞装”,曾在唐代短暂流行。 旋风装 叶子 将一张张纸摞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称为“叶子”,后演变成册页的形式。 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与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将印有文字的纸页沿相对应的鱼尾纹中缝对折,再依顺序摞叠成方形,将对齐的折缝处粘在包脊纸上,书遂完成。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 包背装 元代的包背装与蝴蝶装正相反,是将书页有文字的一面朝外,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在近书背处打孔,以纸捻穿订。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黏合,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线装 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极强的“中国书”的象征,最具典雅,也最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它形式美观,不易散落,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优点:便于翻阅,不易分散。 缺点:改装次数若过多,书背针眼重重,书本易受损 书函、书盒 由于书籍柔软易破损,多用书函加以保护。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四合套”。此外,还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的精美考究的书盒。 由于书籍柔软易破损,多用书函加以保护。 中国现代书籍的设计形式。 书籍的设计形式 书籍的设计形式 中国现代书籍的设计形式。 国外的书籍设计的设计形式。 小组讨论 纸莎(suō)草纸书 卷轴羊皮书 拜占庭圣经 乔叟著作集 德国包豪斯杂志设计 俄罗斯构成主义书籍设计 书籍的设计形式 纸莎草纸书 公元3000年,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并用修剪过的芦苇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