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导入新课 上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我们学习了发人深聩的元曲,体悟到了深刻的兴亡哲理。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作品,作者借喇叭和唢呐又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朝天子·咏喇叭》。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感受作者借喇叭、唢呐所描绘出的社会现实,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讽刺意义。 作者 王磐 生卒年 约1470-1530 字 鸿渐 号 西楼 籍贯 高邮(今属江苏) 评价 明代散曲家、画家 作品风格 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当时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 代表作品 《王西楼乐府》 整体感知———作者名片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尤其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就以此为题,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和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lǎ ba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qǔ suǒ nà shén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读准字音、节奏。 朝天子·咏喇叭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管乐器,民乐中常用。 译文:喇叭,唢呐,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明写喇叭、唢呐的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写“吹”之用。此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效果格外尖刻、辛辣。 译文:官船来往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仰仗你来抬高名誉身价。 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 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名誉身价。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写“吹”之恶果。写出了人民对此痛恨之深。 译文: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点明了全文主旨。点出“吹”的恶果———百姓家破人亡,表达对“吹”的憎恨。 同“什么”,疑问代词。 连词,和。 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译文:哪还顾得分辨什么真假?眼见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了产,吹得那家遭了殃,吹得水干鹅飞光!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声音却很大,官船来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走了。 全诗译文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描绘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来地位地下。“腔儿大”,暗示宦官得权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 “小”和“大”的对比,生动传神地描述宦官小人得志、气焰嚣张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运用了什么修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