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 2.21《老子》 【学习目标】 一、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二、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思考老子思想处世的道理及现实意义。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体会其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走近老子(观看视频有更全面详细的了解)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二、老子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2)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4)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自主预习】 一、由于课文内容集中,文字晓畅,情节较简单,所以.课上让学生在规定的10分钟内速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毂 (gǔ) 埏埴(shān zhí) 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qiǎng)泮 (pàn) 累(léi) 几(jī) 二、解释下列词语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埏,揉和。埴,黏土。 器:器皿。 牖:窗户。 企:踮起脚跟。 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此处意为明辨是非。 伐:夸耀 矜:怜悯,怜惜:自尊,自大,自夸;庄重,拘谨。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长:长久。一说读 zhǎng,意思是得到尊重。 物:人们 处:为,做。 泮:同“判”,分离。 累:同“蘩”,土筐。 几:接近。 复:弥补。 过:过错。 【课堂导学】 一、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器物实体的“有”,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兼顾双方。 二、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三、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