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雨》说课稿 结合部编版教材聚焦“双线”的特点,将单元主题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上,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今天的说课主题为“情境创设促核心素养,任务驱动赏自然风光”。 一、多维角度解教材 1.单元内容分析 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人文主题,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妙的儿童诗。选编这四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更重要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纵观统编教科书,从一年级的“寻找明显信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到第三学段的“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由此可见,此项能力时呈螺旋上升式的编排,本单元的教学为之后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本内容分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用字精炼准确,多用短句白描,既生动地再现了夏日雷雨,又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雷雨的景象。结合课后习题本课重点就是理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记叙顺序,说说这3个场景的变化。 二、横纵联系说学情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练习了通过“寻找明显信息”阅读课文,在下册学习过“根据信息作简要推断”,因此对于寻找课文中明显信息已经有了学习经验和方法。同时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精准定位设目标 基于学习内容和学情的分析,并依据课标和课后习题,我确定了本课学习目标,其中第二点是本课教学重点,第三点是教学难点。 1.随文识字,通过做动作、图片等方法识记“乌”“压”“垂”等生字,掌握“垂”字笔顺。 2.借助图片,梳理文章脉络,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字词运用的准确与生动,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及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3.能联系生活经验,简单描述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4.带着感受朗读课文,并通过情境创设,尝试背诵,激发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因材施教说方法 1.教法 信息收集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在课上我借助多媒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生动景象。 2.学法 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五、以学定教展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将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对应目标一、二,今天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主要完成重难点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前交流:勾连旧知,创设情境 1.出示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中的情景。 2.播放音频,学生听声音,猜雨声,同时介绍本课学习的评价工具(雨点卡)及其使用方法。 此环节以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记忆,以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同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一:揭示课题,认识“雷雨” 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单元情景,即探秘之自然之旅,第一站:诗景观赏亭,本课为第二站:气象观察台,让学生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感受中完成争当气象员的任务。接着,学生齐读课题。再让学生观察“雷雨”两个字,交流发现,识记生字“雷”。此时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然后再读课题。 此环节简介单元大情景,交代本课学习任务,同时承接课前交流,直奔主题,引导学生读课题,初步明确本课所学内容,同时完成第一个生字“雷”的识记。 活动二:初感“雷雨”,梳理脉络 1.学生通读课文,初感“雷雨”。 2.链接图片,梳理脉络:出示体现分别“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幅画,启发学生按课文给三幅画排序。(相机板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此环节以三幅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