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最新教科版) 第二单元 常见的动物 教学整体分析 (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知道动物是生物,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会呼吸、能运动、会生长变化、需要食物等。 ●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周围环境。 ●知道动物需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知道动物的身体结构具有帮助动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知道动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 科学思维目标 ●能用多种方式描述常见动物的特点。 ●能举例说出动物具有眼、耳、鼻等感知环境的器官和适应环境的身体特点。 ●能比较不同动物感知环境的器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能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分析动物的运动与其身体结构的关系。 ●能结合动物和植物的外部特征,比较动物和植物的异同。 探究实践目标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及生命特征。 ●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物栖息地。 ●能较长时间饲养一种小动物。 ●能把学习到的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知识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并用科普剧进行表演。 态度责任目标 ●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信息,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 ●在观察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培养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态度。 ●通过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维护地球家园动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单元概述 春天来了,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蜜蜂,地面上爬行的蚂蚁、蜗牛,水中游弋的野鸭、鱼儿,都为学生展示着动物世界的生机盎然。 已有研究表明,从儿童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一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吸引他们关注的对象之一。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不少学生还能将动物的生命与空气、食物、水、阳光等因素联系起来,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能将“生命”和“胎儿”等与繁殖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儿童对动物的理解往往是以自己(人体)具有的特征为参照物的,会将动物的形态特征与自身进行比较,这种参照比较能够对儿童观察和认识动物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在动物的身体形态、生存需求、运动、应激反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甚至繁殖等方面作出假设与深化理解。同时,动物与人的比较,还会引发儿童将动物与动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形成关于动物共同特征的初步认识。但受形象思维的影响,一年级学生多以拟人的方式描述和解释事物,在动物领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他们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动物的行为都具有明确的主观愿望,具有明显的意图和目的。比如,学生会将公鸡打鸣解释为公鸡在叫人起床,这为学生客观地观察和认识动物带来了不利影响。 动物世界丰富多彩,各地区的动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也可以选择当地典型并且便于观察的动物作为学习对象,选择的动物需要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征的层次性。在认识动物特征的活动中,除了让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动物的形态结构、运动、应激反应、生存环境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这些特征虽然有差异,但都是生命的重要表现形式。 虽然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较长时间饲养小动物的任务,但是长期、细致地观察与体验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培养学生亲近和喜爱动物的情感。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倡学生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较长时间地饲养小动物,进行观察与记录;提倡通过画图、拍照、写观察日记、做活动小报等形式,将饲养过程中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