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13900

重庆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全国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第二次)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59511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第二次,图片,试题,语文,适应性
  • cover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重庆适应性测试(第二次)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语言是文学賴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 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 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 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 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 于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 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 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 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 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 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 景, 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 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 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 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 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又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