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4421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 课件

日期:2025-0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12251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兴旨幽远。有《常建集》。 作者介绍(1分钟)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江苏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现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寺院,景致迷人。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介绍(1分钟) 朗读本诗,注意朗读节奏、停顿。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山林。 初升的太阳 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 颔联写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小径弯弯曲曲通向幽静的深处,禅房就掩映在那花木丛中。 僧人住的房舍 弯曲的小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 指山中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秀丽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译文】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声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指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只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字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也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不矛盾。这里采用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音,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堂小结(1分钟) 这首诗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送 友 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风多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充满丰富的幻想。诗中多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诗,皆为人传诵。 作者介绍(1分钟) 朗读本诗,注意朗读节奏、停顿。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围绕着城东缓缓流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