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45771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任务式)联读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3473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导入新课山海关有一副对联非常奇妙,在那里存在几百年了,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出来。这个对联就是: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浮云涨长长长长长长消。在这个对联中用了六个“朝”,六个“长”。所以说就算给你这个对联你都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毕竟“长”和“朝”都有两个读音。你说这该怎么读呢?可是这却难不住郭沫若,郭沫若上去就读“海水朝(hǎishuǐcháo),朝朝朝(zhāozhāocháo),朝朝朝落(zhāocháozhāoluò);浮云长(fúyúnzhǎng),长长长(chángchángzhǎng),长长长消(chángzhǎngchángxiāo)。”而有个人一会功夫就读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郭沫若。【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理清诗歌脉络,初步把握诗歌情感。 2.把握意象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的青春理想,并结合时代背景升华自己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以及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解读标题:标题如何理解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研讨·拓展】 【活动1】理解诗意 本次“青春之歌”朗诵会,班级准备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请同学们自读诗歌,理解诗意,进而描述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研讨·拓展】 【活动1】理解诗意 本次“青春之歌”朗诵会,班级准备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请同学们自读诗歌,理解诗意,进而描述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个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