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衡的研究 ———度量衡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展示小组自主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古今“衡”的单位的理解,感悟统一度量衡的意义,丰富并发展量感。 2.体验结合数学、历史、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3.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培养倾听、表达、评价、反思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呈现项羽举鼎的历史故事。借助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根据年代表中斤的古今换算,选择合适的信息,算一算:项羽举起的鼎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千克?” 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期,项羽为了折服名将桓楚,举起了四名力士都未能举起的千斤重鼎,让桓楚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朝代 克数 西周 1斤≈223克 春秋战国 1斤≈253克 汉代时期 1斤≈250克 宋代时期 1斤≈640克 1959年至今 1斤=500克 (2)比一比。 对比吕小军的举重纪录。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差别,在对比中建立量感。 吕小军:最高挺举纪录207千克。 【设计意图】引导明确古代不同时期的计量单位所表示的量值是不一样的,学生通过古今换算,发展量感。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中国古代的“衡”。 1.出示任务: (1)小组分工合作收集与整理“衡”的相关资料,组内交流与讨论。 (2)完善自己的资料记录单。 2.小组分享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统一度量衡非常重视。1959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将国际公制作为国家基本计量制度,对暂时仍在使用的市制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十进制,将1斤=16两改为1斤=10两,此后“半斤八两”成为历史。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了国际米制公约。198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并于1986年7月1日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计量单位。从此之后,“市尺”“市斤”“市两”“市里”等市制计量单位被废除,以米制为核心的法定计量单位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借助整理分享“衡”的发展变化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再次体验到度量单位从多元到统一、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加深对于度量单位、度量方法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体验数学与历史的融合。 活动二:古代“衡”的单位及与现代的关系。 1.出示任务: (1)古代的质量单位有哪些?现代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古今的“斤”都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古代的1斤到底有多少呢 (3)古今联系计算。 师:根据1斤≈250克,计算古代质量单位1石、1钧、1两、1铢约是现代质量单位的多少克? 2.分享交流。 (1)古代常用的质量单位有:铢、两、斤、钧、石。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 现代质量的计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2)根据1斤≈250克: 1钧=250×30=7500(克) 1石=7500×4=30000(克) 1两=250÷16≈15.6(克) 1铢=15.6÷24=0.65(克) 【设计意图】古今联系,将古代质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加强了学生对古代质量单位的感受,夯实了量感。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活动三:深度交流关于“衡”的成语或诗歌: 1.活动要求: (1)成语或诗歌中有关“衡”的单位换算成现在的单位。 (2)根据换算结果,你对这些成语有什么新的理解? (3)尝试用图画呈现。 2.分享交流。 (1)计算成语中的“衡”。 半斤八两 :古代1斤=16两,半斤=16÷2=8(两)比喻不相上下。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之后,明确规定了衡的进位制是十六进制。原因是为了兑换金银时好分割。一斤是十六两,对等分开就是八两、四两、二两、一两。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方便大家的使用,背后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千钧一发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30×1000=30000斤。千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