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定称象计划 ———曹冲称象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在对“曹冲称象”故事的分析中,形成问题意识。 2.探索“曹冲称象”基本原理,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 3.在制定“称象”计划过程中,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定称重的实践方案。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对于这个故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曹冲称象蕴含着什么基本原理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一)出示任务: 1.梳理称象的方法和步骤。学生自主整理并与同桌交流。 2.出示当时称重的记录:请大家快速算一算石头有多重 合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重点展示简便计算的方法)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二)分享交流: 1.结合学生汇报呈现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赶象上船,做标记。 第二步:赶象下船,装石头。 第三步:逐次称重,记数据。 第四步:石重相加,得象重。 2.全班交流(重点展示简便计算的方法)。 现在,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吗 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发现:在称象的过程中,用石头代替大象,船下沉的标记线(吃水线)相同。石头的总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 活动二:曹冲称“象”蕴含的基本原理。 (一)出示任务: 1.为什么石头的总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故事中的船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为什么用“吨”表示大象重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物体轻、物体重”需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 3.这样称重,有什么好处 如果称很重的东西该怎么办呢 4.把每次称得的石头的质量相加,得到了一大堆石头的质量总和,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各自成果。 (二)分享交流: 1.船就像是天平。因为把大象沉下去划一条横线就等于一边,然后再把大象请出来,然后把石头装进去,沉到划线的位置,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然后通过船这个物体来称,所以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石头重等于大象重,用石头的质量代替大象的质量,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为等量代换。(板书)(也就是等量的等量相等) 2.可以使“大象”转换为质量相等的“很多小的石头”,方便称量。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化整为零”。(板书) 3.启发学生知道:可以模仿曹冲称象的办法,把很重的物品转化成零散的较轻的东西,再把这些轻的东西的质量相加就是很重物品的质量了。 教师小结:把零散的物体聚集在一起得到一个整体,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化零为整”。(板书) 4.把每次称得的石头的质量相加,得到了一大堆石头的质量总和: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设计意图】借助“曹冲称象”的故事解读,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度量庞然大物的质量时的策略,感受“物体轻、物体重”需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理解表达两个基本事实“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感受古人的聪明和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密切联系。 活动三:如何设计称“象”计划 (一)出示任务: 1.假设我们就是曹冲,我们打算怎么“称象”?需要哪些工具,如何设计“称象”计划? 2.小组合作,制定称象计划。 (二)分享交流: 1.实验工具准备:水槽、船、大象模型、量程500g的秤石头、记号笔。 2.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优势自主分工:模型管理员、标记员、石头管理员、称量员、计算员、记录员、清洁员。 3.制定称象计划: 1.模型管理员:将大象模型放入/拿出水槽,感受轻掌轻放等操作带来的误差。 2.标记员:负责进行水面标记。感受水槽倾斜给标记带来的不便,感受记号笔粗度带来的误差。 3.石头管理员:将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