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0362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课件+素材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4次 大小:160022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课件,素材
    (课件网) 山 水 画 的 意 境 新课导入 我们常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一幅画,看到这幅画,你的脑海中会想起哪句诗呢? 两岸高山、一艘孤帆、天边一片红日,我们联想到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其中包含到了一个重要的知识,即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山水画的意境》,学习他对山水画意境的认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1、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内涵,把握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会从意境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国画大师李可染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代表作《万山红遍》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李可染先生代表作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整体感知——— 背景资料 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简称“山水”。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相比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山水画的独立发展,其前提是山水美的独立,山水必须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必须走进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一种意象和意境,成为人的精神的拓展和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意境 惆怅( ) 真挚( ) 渲染( )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灵魂( ) 气概( ) 沁园春( ) 暮霭( ) 夔门( ) 颐和园( ) chóu chànɡ zhì xuàn mù lüè hún ɡài qìn ǎi kuí yí 整体感知——— 梳理字词 多音字 柏 bǎi bó 柏树 柏林 横 héng hèng 横幅 横行 整体感知——— 梳理字词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朝朝暮暮: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浮光掠影 :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 就消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