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2824

【核心素养目标】第七章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下册

日期:2025-01-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2131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七,物理,八年级,北师大,学年,2024-2025
  • cover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 1.物理观念: (1)知道惯性,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 2.科学思维: (1)通过类比知道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惯性,知道生活中该如何利用或防范惯性。 (2)通过实验现象,推理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科学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能运用极限思维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认识到生活和物理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知道惯性是造成很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了解相关交通安全常识,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3)通过对伽利略的思想实验的介绍,了解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利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利用多媒体播放以下片段: (1)自行车比赛中冲过终点的自行车。 (2)滑冰比赛中到达终点后的运动员。 (3)被小朋友弹出去的玻璃球。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大家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自行车和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来?玻璃球被弹出去后为什么能继续运动很长一段距离?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探究点一 惯性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纸条被抽出后,水杯仍然留在桌面上? 每四人组成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因为水杯原来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当纸条被抽出去时,水杯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水杯最后没有随纸条被抽出去,最终仍然静止在桌面上。 归纳总结:1.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基本性质,在任何条件下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 (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物体不论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 (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或“受到惯性作用”,只能说“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观察: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向左(或向右)倾斜;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 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教师随时纠正不准确之处。 归纳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的初始状态。 2.判断某一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改变了运动状态的原因。 3.判断另一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所处的运动状态,从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 探究点二 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提问:既然任何物体都有惯性,也就是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那运动的汽车如果没有动力,为什么会行驶得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呢?汽车为什么没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实验探究: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木板平滑连接。取一辆小车,使它三次都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