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2832

【核心素养目标】 第七章 第一节 力(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7365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物理,八年级,北师大,学年,2024-2025,教案
  • cover
第一节 力 1.物理观念: (1)认识力的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初步形成力的相互作用观念。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知道力的三要素,并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科学思维: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通过对相关现象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科学探究: (1)通过认识生活中各种现象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乐趣。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画力的示意图。 多媒体课件等。 用多媒体播放拔河比赛视频 教师提问:赢的一方是依靠什么获得胜利的呢? 学生回答:赢的一方的人力气更大一些。 教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含有“力”的词语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 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探究点一 什么是力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等,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作力。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力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归纳总结:1.一个力总是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时,不一定相互接触;静止在桌面上的桌球虽然相互接触,但球和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这表明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8拓展阅读的内容,并认识如图所示的人物。 教师讲解:牛顿继承和发展了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 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两枚普通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为1 N。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 N。我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起飞推力达1×107 N。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发生作用时,两个物体之间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物体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反作用力,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探究点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手拉弹簧,弹簧变长;人站在跳板上,跳板向下弯曲;人手拉弓,弓变弯曲。这些现象表明什么? 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这些现象表明什么? 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有①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②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拓展提问:想一想,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通过观察物体是否发生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探究点三 力的三要素 观察:如图所示,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情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