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掌握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北方政权更替、分裂与统一的情况。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培养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影响,认识民族交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核心素养目标 看图猜成语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导入新课 一、淝水之战 【视频】淝水之战 1、背景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前秦 东晋 对峙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西 晋 280-316年 十六国(304-439) 东晋(317-420) 南方 北方 前秦崛起: 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 淝水之战示意图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对战双方 成语 战争特点 结 果 影响 383年 前秦(87万)东晋(8万) 淝水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东晋胜利 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 3、前秦失败的原因 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并说说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1:(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2:(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 材料3:(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苻坚狂妄自大,骄傲轻敌 战线过长,兵力分散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军心不齐。 东晋:①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②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 前秦军队虽然有 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知 识 链 接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少胜多 从前秦战败中看民族关系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无意愿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一溃而不可收拾。 无斗志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无认同感 民族交融不充分,前秦统一全国失败。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 ... ...